人民日报:深化医改 让人人病有所医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1-04-19

病有所医,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随着医改的深化,老百姓离这一梦想越来越近。“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到“十二五”末,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医改具有复杂性
    ■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世界性难题
    医改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我国医改启动实施近两年,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要从根本上缓解群众的看病就医难题,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复杂的过程。
    “十二五”期间,我国面临的健康形势更加严峻。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是影响群众看病就医的深层原因。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质量和数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医疗卫生体系不能适应群众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难以有效地提供不同社会阶层所需要的多样化、多层次服务。
    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薄弱。我国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总体上解决了卫生资源绝对匮乏的问题,但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同时配置也不够合理。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
    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尚未消除“因病致贫”现象。当前,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和报销水平仍然偏低,个人自付比例仍占医药费用的一半左右,不能有效地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加上我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起步较晚,覆盖人口和保障力度也不大,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造成许多病人有病不敢就医、该住院不敢住院。
    疾病模式转变引发了医疗费用增长。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居民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双重负担,慢性病出现“井喷”式增长。这必然意味着长期治疗、终身服药、费用高昂。同时,医学技术进步、物价指数上升等客观因素,也必然带来医疗费用的增长。
    体制机制是重点
    ■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健全医疗保障制度
    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突出解决好卫生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转变卫生发展方式,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实现卫生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确保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树立全局观念,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必须科学界定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基本医疗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缩小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
    立足中国国情,更加注重发展的总体效益。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出发,夯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基础。同时,继续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控制医疗费用,大力发展适宜卫生人力和技术,对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和重大危险因素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干预,努力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
    以增进健康为中心,更加重视服务模式的转变。我国疾病模式的转变,要求卫生服务发展方式必须从偏重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从注重个体服务对象向家庭和社会群体转变,服务内容由专科向更加注重全科转变,建立起涵盖每个人整个生命周期的连续性服务模式。同时,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卫生投入更多向预防保健倾斜。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体制机制性问题。不仅要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而且要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特别是基层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差距。二是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大大降低群众看病就医的自付金额。
    惠民为民为导向
    ■减轻百姓看病负担,扩大服务覆盖人群
    今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政府将突出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突出惠民为民导向,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确保如期实现三年医改目标。
    一是减轻老百姓的看病就医负担。政府对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且不低于5万元;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门诊统筹扩展到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时继续推广即时结算。
    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全覆盖,老百姓用上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基本药物。同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保证医务人员工资水平,逐步告别以药养医机制,回归公益性。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医院基本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有1—3所达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培养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出台全科医生制度文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空心化”的问题。
    四是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人群,增加服务内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15元提高到25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左右。社区医生不再坐等上门,而是上门服务,做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五是集中力量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力争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同时,鼓励指导试点城市在“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改革上先行探索,形成经验,逐步推广。(来源:人民日报 3月19日 记者:白剑峰)
 
 

(责任编辑:董海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