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姓名:张某,性别:女 27岁,就诊日期:2021.09.09初诊
主诉:月经推后来潮历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规则,14岁,4/30天,量中,色红,少许血块,无腹痛。近半年来月经推后来潮,大多50-65天一行,经期、经量基本正常。曾至当地医院就诊,予黄体酮胶囊及中药口服调理后稍有好转。刻下:月经周期第46天,见透明拉丝状白带,舌质暗红,苔薄白微腻,脉缓无力。
辅助检查:B超:子宫内膜厚约7.5mm,右侧卵巢内见21*19mm的囊性暗区。
中医诊断:月经后期
证候诊断:肾虚证
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治 法:益肾养血助阳兼调气血
处 方:补肾促排卵汤加减
熟 地10g 丹 参6g 淮山药10g 茯 苓10g
川 断10g 菟丝子10g 鹿 角先煎6g 太子参15
桂 枝6g 柴胡10g 炒苍术10g白 木香10g
7剂,日一剂,水煎200ml早晚餐后温服。
复诊:用药一周后,B超复查,内膜后9mm,右侧卵巢见11*7mm囊性暗区,盆腔见16*13mm液性暗区。测BBT上升4天。根据周期调理,调整经前用药,10天后月经来潮,量、色、质均无明显异常等。
心得体会:经间排卵期益肾养血助阳兼调气血,重在促排。经间排卵期,古人虽无明确地记载,但有有关的内容,《女科准绳》引袁了凡所说:“天地生物,必须氤氲之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状,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其中所指出“氤氲”、“的候”,系指排卵而言。而且指出,掌握这一日的氤氲之候,真机、的候,就能受孕。这就是前人有关排卵的清楚记述。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特点,其一是“重阴必阳”的变化,含有整体性的变化,也就是阴向阳转化的时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必然,通过经后初、中、末三个时期的阴长,已把阴长推向高水平,达到重的地位。正由于达重,才能进入经间排卵期。既然达重的高水平,重阴必阳,势所必然的要转化。不转化就不能维持阴阳间相对性平衡,不转化则阴阳运动亦将停止,这是自然界生物钟规律的必然,也就是生殖节律。是形成经间排卵期最主要的特点。其二是氤氲状的血气活动,含有局部性意义。因为这种血气活动,虽然触及心脑等脏器,但主要在子宫冲任,亦即是医学中的卵巢、输卵管等部位。因为在整体性血分中的重阴必阳的转化前提下,通过局部的气血活动,排出卵子,亦即是排出一种新的物质,从而才能达到转化,达到这一性质向另一性质转化的要求,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卵泡发育成熟后,在高水平的雌激素影响下,从卵巢表层突破,排出卵子。卵巢、输卵管的活动,是以出现氤氲状的血气活动。两者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而经间排卵期的病理特点,也必然反映在这两个方面,或含有局部性质的冲任、子宫的气血活动欠佳,氤氲状之不足,或整体性的阴阳失衡,重阴或阳有所不足,转化欠利。
经间期是重阴转阳的转化期,也是经间排卵期治疗的关键时期,因此,此期促排尤为重要,蒋老师认为以补肾养血助阳兼调气血为法,方选补肾促排卵汤加减: 熟地、当归、赤芍、山药、牡丹皮、丹参、茯苓、川续断、菟丝子、香附、柴胡、太子参、仙灵脾等以促排卵。
蒋莉老师评语:
“月以三旬而一虚,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这是女性月经的周期性、节律性。如不能应时而下则为后期。卵巢的排卵期、胞宫的经期和分娩期应时“泻而不藏”是卵巢、胞宫行使腑的功能之特点,即排卵期卵子顺利排出、经期胞宫经血应时而下以及分娩期胎儿、胎物的完全娩出。月经后期主要是癸水不足或心脑对阴精的统领调节失职,或气阳活动不利等因素造成。“精阴”“海阴”“癸阴”“水阴”四大物质对癸水的固护极其重要,同时需心(脑)对阴精的统领调节,肾藏精主静,心主神明主动,气血阴阳动静结合,才能使月经按期而至。根据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创立的心(脑)肾-肝脾-胞宫生殖轴理论,遵循女性月经周期阴阳消长转化规律,运用调周法进行分期论治,使机体阴平阳秘,气血转化有序,标本兼治,促进卵泡发育按期成熟并排出,月经才能应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