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至,万物生。”今年的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惊蛰时节,春气萌动,自然界有了新的活力。俗语说“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万物生机盎然。与此同时,阳气如惊雷欲出,自然却春寒料峭,这个时候阴阳容易剧烈动荡,出现阴阳斗争削弱正气而致病,或诱发痼疾。
《灵枢·本神》论养生时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是告诉我们四季养生重点大不相同,顺应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才能更好地达到强身健体、治病防病的目的。那么惊蛰节气如何养生呢?
省酸增甘,五脏平和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与四时节气相对应,春对应于肝,春季养生重在避风寒,清解郁热,养肝护脾是关键。因此,惊蛰时节饮食应顺肝之性,省酸增甘、健脾益胃、适当辛散,令五脏平和,不要过于进补。辛甘之品如韭菜、荠菜、枇杷、春笋、葱、荽、花生等可发散为阳气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甘味如大枣、蜂蜜、枸杞、芡实、山药、燕窝等可以补养脾气,以免肝气过旺伤脾脏;春季还建议吃一些具有清热降火功效的应季野菜如马兰头、马齿苋、菊花脑等,可养生保健,平肝去火。
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这句话讲述了春季起居养生的要点。中医顺时养生结合四季特点,对睡眠有着不同的要求,春季应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对养肝来说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惊蛰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最易“倒春寒”。此外,春季多风“善行数变”,容易经口鼻长驱直入,从渐渐打开的皮肤毛孔悄悄侵入而致病,因此人们要格外的注意保暖、保护阳气,不要猝然减衣露身,尤其是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脐这四个部位要保护好。在温度低于15℃时,尤其要谨慎减衣。
经络养生,改善循环
春季我们除了要积极参加锻炼和户外活动,改善血液循环,还应注重经络养生,向大家介绍几个强身健体的经络和穴位。
神门穴——心经的原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每天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
肾俞穴——固护肾气,强腰健骨。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天用拇指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有很好的护肾作用。
神阙穴——补脾益肾,温经通络。位于肚脐中央。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每次360下。
肝胆经——清泻肝火,助肝疏泄,可重点按揉太冲、行间、足窍阴、足临泣等穴位,拍打身体两侧。
中医认为,肝主藏血、开窍于目,所以养肝,首先可以养目,闭目、转眼不但能缓解眼部不适,而且可以减轻肝血不足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闭目:闭合双眼,用食指轻压眼睑,微微揉搓到眼球有发热、发胀感为宜。
转眼:保持头部不动,眼球分别向左右各转动10圈,能有效缓解眼疲劳、提高视力。
做好防护,减少疾病
春季常见病有以下几种:
传染性疾病。民谚有曰:“早春早春,慎防春瘟。”早春三月,冷暖骤然变化,人体免疫力与防御功能下降。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度过寒冷的冬季后,开始苏醒、繁殖,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如流感、麻疹、流脑、结膜炎、腮腺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早春气温多变,是急性支气管炎高发季节。此外,春天户外活动多,花粉等致敏物质增多,容易诱发过敏性哮喘等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春季气温不稳定,人体内的血液粘稠度会增高,血液流动速度相对减慢,导致一些血管硬化的人群,难以适应温度的变化,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风湿性疾病。若过早减衣、早晚寒冷时外出锻炼、接触冷水冷物等,易感风寒湿邪,导致一些患者原有风湿病复发。
要想预防春季常见病,我们应戴好口罩,注意手卫生,适当增减衣物,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定期复查,按时服药,不要随意中断降压药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