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康的宝宝咳咳咳,不妨试试这些中医小妙招!
来源:未知   作者:宣传科   点击数:   日期:2023-02-14

现阶段,很多孩子从“阳过”加入到“阳康”群体。然而,当孩子们扛过了高烧,熬过了宝娟嗓,承受了所有的乏力、头晕、四肢酸痛、呕吐等不适症状,狡猾的病毒却在打道回府前,留了一手——很多孩子烧退后,甚至转阴后,仍咳嗽不止,让家长们十分着急,出现这些症状该怎么处理呢?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本轮新冠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发病时节正值冬季,寒湿当令,所以,本病病因病机当责于疫毒之邪自口鼻而入,兼夹寒湿之气,首先犯肺,传变三焦。

小儿体禀“纯阳”,其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感邪尤易趋热而化,在病程中多体现出易于蕴热化燥、耗伤阴津的特点。我们在临床上治疗以清热化湿为核心,参用辛凉透络、宣窍透达、开郁宣化、淡渗利湿等方法,用中药内服、外治,引邪出表。

1676362293863864.png

首先,家长要自行判断孩子的病情,如果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体温正常,咳嗽也不是太频繁,此时家长可以自行在家给孩子吃点口服药。

那么,如何选择呢?

咱们要先判断是风寒咳嗽还是风热咳嗽,风寒咳嗽会表现为遇冷风容易咳,同时伴有鼻塞、咳白痰,没有明显的咽痛,可以吃一些治疗风寒咳嗽的中成药(如:通宣理肺口服液、杏苏止咳口服液),或者我院研制的“儿咳合剂I”;

当痰多化热,会表现为痰黄且粘稠,此时会伴有咽痛、咽干或便秘等,这些就是风热咳嗽的表现了,这时可选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金振口服液、桔贝合剂等中成药,也可以选用我院研制的院内制剂“儿咳合剂II”;

此外,咳嗽还见于阴虚咳嗽、痰湿咳嗽等,需要医生根据体质及症状判断,合理用药。

下面提供一些中药处方,家长可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及证候表现选择使用,如自己无法判断证型,建议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请医生作出准确的判断。

1、风寒咳嗽

临床表现: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常用金沸草祛风化痰止咳:前胡、荆芥散风寒;细辛温肺化饮;生姜、半夏散寒燥湿化痰。

2、风热咳嗽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方药:桑菊饮加减。常用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大青叶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3、痰湿咳嗽

临床表现:咳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胸闷纳呆,神思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方药: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常用炙麻黄、杏仁、白前宣肺止咳:陈皮、半夏、茯苓燥湿化痰;甘草和中。

4、阴虚咳嗽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清肺火,养肺阴;麦门冬、生地黄、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甘草生津润肺;桑白皮、款冬花、炙枇杷叶宣肃肺气。

此外还有一些食疗的方法

家长可以在家给孩子尝试

盐蒸橙子

做法:彻底洗净橙子,可在盐水中浸泡一会儿;将橙子割去顶,就像橙盅那样的做法;将少许盐均匀撒在橙肉上,用筷子戳几下,便于盐份渗入,另外用牙签插住橙子固定;装在碗中,盖上割去的橙顶,上锅蒸,水开后再蒸大约十分钟左右;取出后去皮,取果肉连同蒸出来的水一起吃。

川贝枇杷水

川贝3g,枇杷叶6g,加冰糖3粒,加水200ml,大火煮开,小火熬煮15分钟左右。

冰糖雪梨

雪梨去皮去核,切块,备用。锅中放入1000ml水,烧至快开时放入冰糖,小火加热至冰糖融化。然后放入切好的梨块。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熬煮15分钟左右即可。

什么情况下需要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呢?

如果口服止咳药3天,咳嗽不见好转,或者出现发热、咳嗽加重、精神状态不佳、饮食量减少等,需要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甚至有些大孩子会描述自己胸闷、胸痛,这些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病例1:严某,男,3岁,因“咳嗽1周余”就诊,患儿10天前出现发热,自测新冠抗原阳性,自行口服退烧药,发热3天后热退,热退后出现咳嗽,夜间为主,有少痰,色黄质黏,家长自行喂服止咳药,咳嗽反复,未见明显好转,伴咽痛、流黄涕,无发热,无呕吐及腹泻,纳寐可,二便调。

查体:神清,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音纯,节律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诊断:小儿咳嗽(风热证)

处理:中药3付,每天一付,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紫苏子 8g 前胡8g 莱菔子8g 桔梗 6g

茯苓10g  陈皮5g 浙贝母8g 炙桑白皮 8g

蝉衣6g  白鲜皮10g 款冬花8g辛夷6g,

杏仁8g 炙百部 10g

3天后复诊,患儿咳嗽较前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咽痛不显,无流涕,前方去辛夷、桔梗、紫苏子、莱菔子,继服3天,3天后复诊,患儿诸症基本消失,嘱其清淡饮食,不适随诊。

病例2:杨某,男,6岁,因“咳嗽10余天”就诊,患儿2周前出现发热、咳嗽,自测新冠抗原阳性,自行口服退热药、抗病毒类中成药等,发热持续1天,热退后咳嗽反复,口服止咳药后未见明显好转,干咳为主,咽干,乏力,夜间偶见盗汗,无发热,纳寐可,大便偏干,1日1行,小便调。

专科检查:神清,咽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纯,节律整。舌红,少苔,脉细数。辅助检查:心肌酶谱未见异常。

诊断:咳嗽(气阴两虚证)

处理:中药4付,每天一付,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麦冬10g     生地8g    玉竹 5g    紫菀 8g款冬花8g    炙百部8g  白芍(炒)6g  五味子3g  炙桑白皮6g  仙鹤草10g  天花粉9g   太子参9g  甘草6g

4天后复诊,患儿咳嗽、咽干较前减轻,夜间仍有盗汗,上方加乌梅5g、黄柏9g,继服5天。5天后复诊,患儿诸症基本消失,仍乏力,予太子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服药5天后电话随访,患儿已无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