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业的成功,健康应放在第一位。人们辛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年老的时候可以安享天年。谁也不想,人到了四、五十岁,因为糖尿病必须要定时吃药,限制饮食;六十岁因为脑中风而行动不便,必须要别人随身照顾;七十岁因为老年痴呆症而让家人担心;或者还没有享受人生就身患癌症而英年早逝。保持身体健康,是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的一种责任。有人说,第一代富人比肚子,第二代富人比房子,第三代富人比健康。健康花钱是投资,而且回报率很高,它不但节约医药费,更能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对青年人来说,不能为了挣钱而透支健康,等你年纪大了再花钱买健康时,你会发现自己的钱根本不够花,自己的生活质量更是变得一塌糊涂,所以,关心健康要从现在做起。 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它包含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健康的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的付出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 无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人的寿命有多长 人的一生能活多久?是由基因决定的,一般认为有120年。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已有80岁;但因为老化与各种慢性疾病,使得我们生命的晚年,常常必须忍受病痛或身体功能衰退的低品质生活。若能做好保健工作,除了可以减少疾病,还可将寿命延长到应有的120岁。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何为亚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国际医学界20世纪后期的医学新思维。亚健康状态是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特殊状态,是机体尚无器质性病变仅有某些功能性改变的“灰色状态”,或称“病前状态”、亚临床潜病期等。 “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各项理化指标都正常,但是:“三减退”(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减退)。 “亚健康”可以间断或持续的出现,是内脏各种疾病如肿瘤、心脑血管病等的重要起源和基础。“亚健康” 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是下个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预防亚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健康策略。 中医虽然无“亚健康”之名,但是,中医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治未病”就就包含“亚健康”在内。孙思邈亦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由此可见,古人在病情较轻的未病阶段, 强调及早诊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反映出古代医家对“亚健康”治疗的高度重视,提出了治疗的潜规则。 和现代医学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不同,中医靠“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辨证分析,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疗效显著,尤其是对那些现代医学设备无法检测,而患者感觉不适的“亚健康”状态,中医药具有明显优势。中药治疗的最显著特点是:整体观念、调节营养、标本兼治、扶正祛邪,这一点也是现代医学无法比拟的,中医在强调药物治疗的同时,十分重视预防的重要性,用于预防的方法丰富多彩。如何在“亚健康”防治中发挥非药物疗法的优势,是“亚健康”防治的热门话题,也是有效防治“亚健康”的希望所在。 中医养生的概念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补养、调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规律、总结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经验,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目的的实用科学。相当现代医学的保健、预防医学,属于第一医学范畴,针对健康及亚健康。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中医养生主要包括:经络养生、体质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情志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四季养生、乐娱养生、药物养生、沐浴养生、减毒养生、静神养生、瑜伽养生等内容。 何为体质养生 每个人都秉承了父母不同的遗传特征,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医学模式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生命过程的特殊规律与人群中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时代人的体质状态,是“人口与健康”领域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世界医学界共同认知范畴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医体质分类研究提供了科学手段,特别是信息学、临床流行病学、数理统计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拓宽了人类认识体质个体差异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围,加深了对中医传统体质理论的认识,为中医体质分类研究提供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同时,随着中医学本身学科的发展和分化,中医体质学已经成为基础与应用研究中的分支学科 。 体质养生就是是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 中医“治未病”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治未病”提供了体质辨识的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中医体质学者经过近30年的研究,根据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体质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它是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体质养生内容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很多人可能不是单一体质,而是复合体质,如既有气虚,又有阳虚等。除平和质外,其他八种体质均为偏颇体质,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从总体特征、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适应能力几个方面进行体质辨识,并从环境起居调摄、体育锻炼、精神调适、饮食调理、药物调养、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中医干预 。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日常生活不同,体质也不同,认清自己的体质,才能对症下药。中医师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来收集患者身体情况,包括脸色、声音、胖瘦、壮弱、行动、舌苔、脉象等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淮安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成立以来,为多位市民提供了体质辨识,并进行相应的中医健康干预,反响热烈。 养生三大误解 误解1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所以在预防方面更有优势。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有药物外敷、针灸、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误解2 :养生是老年人的事 正解:千万别以为养生仅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持身体健康,同时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好皮肤也是养出来的。对任何年纪的人来说,养生都是必需的功课。 误解3 :轻微不舒服就要去医院治疗 正解:频繁看病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正所谓“是药三分毒”,吃药还有副作用。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所以要健康,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是第一。懂得一些居家的中医保养知识,既能防患于未然,即使有轻微不舒服,也能自行调养恢复健康。 淮安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开展项目 为广大市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保健指导,并通过针灸、推拿、足浴、中药熏蒸、拔罐、刮痧等中医药传统疗法进行干预治疗,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地址:淮安市和平路3号 电话:0517-80997026 18952398070 淮安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周兴武 |
(责任编辑:) |
中医养生与健康
来源:未知
作者:宣传科
点击数:
日期: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