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中年油腻男,这是您的解“腻”锦囊,快点击查看 !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20-04-30

说起油腻你会想到什么?

油腻中年男子

大腹便便、油光满面

头发稀疏乃至秃顶

还是手拿保温杯走来走去?

  中年男子究竟是哪个年龄段?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人生命状况,对人生阶段年龄重新进行划分,中年人是指年龄在45~59岁这部分人群。这么看来,中年油腻期长达15年了。的确,45岁以上的中年男性,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年迈的父母,又要教育还在就读的子女;在单位里既要工作有担当,又要事业有成就,持续的压力会让他们身心疲惫,各种病症也随之而来。


风湿科副主任苏德成正在给患者把脉、看舌苔

  举个荔枝:人到40岁的张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是一名船员,常年在海上漂泊,被湿气包围,外加上多食少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他出现疲乏、身体沉重、双下肢怕冷、脱发、满面油光、大便稀不成形且次数多等不适症状,体重也狂飙至200斤近期,他感觉自己浑身倦怠,腿脚无力,总是打不起精神,找到了我院风湿科副主任苏德成,经苏主任诊断发现张先生属于典型因湿引起的油腻,证属脾肾阳虚,湿阻中焦,并辨证给予温补脾肾、淡渗利湿的中药口服,经过30天的治疗,患者症状基本已消失,并予以六君子汤巩固疗效。

担心被贴上油腻的标签

那么如何逃离油腻中年

避开健康危机

得先了解病因

从中医角度这么解释

⬇⬇⬇

  中年油腻有哪些典型症状?

  头发面部易油,脱发,发际线错后,头昏,口臭,口干,口苦,身体沉重,乏力,胸脘呆闷,大便粘腻,舌苔厚腻,边如锯齿。

  人到中年为什么会油腻

  有很多人认为人到中年变得油腻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从中医的理论来分析是人体非正常的表现,是身体机能低下的一种表现,主要因为脾胃肾功能的下降,水液无法代谢,出现痰湿内蕴。人到中年工作,生活压力过大,经常加班熬夜,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生冷瓜果甜腻之物,久居湿地,导致的湿气伏留(又称伏湿)导致。

  “油腻湿离不开关系

  湿分外感和内伤,从内而生多由于脾阳不足,治疗伏湿一定要分清部位:

  1、湿阻上焦则开肺气;

  2、湿在中焦则温运;

  3、湿在下焦则渗泄;

  治疗时也要分清体质的不同,其体属于阳者,易患湿热,其体属阴者,易患寒湿。

  临床运用中,湿热用药给与苦辛寒(如黄芩,黄连,黄柏,滑石,薏苡仁等)以清热利湿,寒湿用药给与苦辛温(如茯苓,砂仁,白扁豆,草果,白术等),佐以淡渗,加以风药,因风能胜湿,临证中总要权衡体质、邪气、药物之间的平衡,这样才能达到药到病除。

在正确的年龄做正确的事

规律作息+适当运动+辨证调养

才是养生之道!!!

因此

中医专家专门为您量身定制

锦囊

快快点击收藏吧

  做到这些——平安度过油腻期

  1、合理膳食多吃水果蔬菜,少吃油腻食物、甜食、煎炸食品和过量动物蛋白,忌饮酒,禁食辛辣食品,保持大便通畅;

  2、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如慢跑或快慢走交替以及游泳,都是很好的利于减肥的方式。运动到微微出汗的状态,也有祛湿的效果;

  3、多喝温水,规律生活,不要熬夜;

  4、如果症状重需要进行中药治疗,如五苓散,三仁汤,参苓白术散均可,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服用。

  五苓散
  【组成】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 
  【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三仁汤
  【组成】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等
  【功能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 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等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以寒湿为主的表现可以进行艾灸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具体定位与作用如下:

  脾俞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

  【作用】外散脾脏湿热之气的,主治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肠腑病证及背痛。

  肾俞

  【定位】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作用】外散肾脏之热,主治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作用】补肾培元、温阳固脱,主治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生发胃气、燥化脾湿,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等。

  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

  【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等。

(责任编辑:宣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