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我院呼吸科的李奶奶是一位肺癌术后化疗的患者,她今年72岁了,入院后,二病区的护士长徐星星成功为她实施了PICC置管术,给老人治疗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的静脉通路。 今年81岁的刘老先生两个月前患了脑梗塞(俗称中风)来我院住院治疗,因老人的血管条件不好,每天的输液穿刺都很困难。住院期间老人也多次使用外周浅静脉留置,由于浅静脉留置不可以超过72小时,还是经常要遭遇反复扎针的痛苦。后来专科护士运用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成功地为刘老进行了PICC静脉留置,大大减轻了老人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我院自2007年末开展此项护理新技术,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静脉输液护理,提升了专科护理水平,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他们的就医成本,节约了医疗资源,赢得了患者们的赞誉。 什么是PICC置管? PICC置管(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通过外周静脉血管,置入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的细长、柔软可弯曲的导管,到达心脏附近的大血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 PICC置管的优点: 导管材料为硅胶、柔软、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该导管留置时间长,可达数月至一年,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且不会影响肢体活动,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输液、化疗、输血等治疗提供有效保证,避免各类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确保输液安全。它是一条放射显影的导管,使用时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认导管及其尖端的位置。导管总长度为65CM,可根据个体及治疗需要进行裁剪,导管上厘米刻度保证导管修剪的准确性。 PICC置管的方法 PICC置管有三种方法:传统的PICC置管法;改良赛丁格技术置管法;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法。改良赛丁格技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PICC穿刺的常规技术,主要做法是改良塞丁格技术是利用套管针或小号针头进行静脉穿刺,进入血管后通过套管或者穿刺针送入导丝,再拔出套管或穿刺针,使用手术刀稍微扩张皮肤,将插管鞘组件沿导丝后同时拔出导丝,留下插管鞘,置入PICC管至预先测量长度的技术;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或称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进行上臂PICC置管由于其使用超声仪进行血管显象,能发现肉眼看不到的血管,能清晰探测到被穿刺血管具体位置,实时引导穿刺针进行血管穿刺。 由于以往护士在给患者进行穿刺血管时都是凭经验盲穿,部分患者血管弹性差,血管管腔较狭窄,置管时不能保证全都“一针见血”,偶尔失败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还造成置管成本的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PICC置管的穿刺成功率,2011年9月,我院正式开展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这种在血管超声导引下的加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术,使护士在穿刺时多了一双“眼睛”,即在B超直视下寻找血管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成功率,真正做到无痛穿刺(因为穿刺部位会先做个局部麻醉)。同时在血管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还可以诊断和探查血管的解剖变异、血管病变和导管是否正确到达上腔静脉等,从而提高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置管后的并发症。在以后的维护中无一例病人发生并发症,穿刺成功率达到100%。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穿刺对血管壁的损伤,减少特殊药物应用对血管产生的刺激性,降低了PICC置管的并发症,有效解决临床穿刺难的问题。 2012年初我院又成立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了PICC穿刺及维护流程,努力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通过流程改造、新型输液工具的应用、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减少输液风险,达到输液的安全管理。并不定期对各护理单元进行现场指导,解决疑难的护理问题,PICC导管的放置,对临床静脉输液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二病区护理组)
|
(责任编辑:) |
PICC置管在我院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3-11-12